发表时间:2023-10-12
核心提示:新西兰牡蛎供应商AMS开发了一种在模具中养殖牡蛎的方法。
该系统能够在每一米的养殖线产出50打(每打12只)的优质牡蛎,远远超过传统每米仅10-15打的标准。在新西兰,传统的牡蛎养殖主要以棚架式为主,即牡蛎通过架袋和捆绑等方式固定在潮间带的木架上。这种方法不仅需要大量的土地和严格处理过的木材,而且容易受到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影响,导致牡蛎被冲走。此外,养殖过程需要频繁的人工干预,包括解团和分级,因此需要大量的劳动力。
01灵感的来源
这激发了AMS公司创始人Shaun Gregory的思考。恰好,当地一家公司试图开发一种机器来自动剖开牡蛎,以取代繁重的手工开壳工作,但结果以失败告终。因为牡蛎的形状和大小各异,机器无法准确切割连接牡蛎壳的闭合肌。最终,Shaun Gregory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想法:在模具中培养牡蛎。这不仅能够保护牡蛎免受捕食者的威胁,还能提供一个优越的生长环境。
令人振奋的是,这还能解决传统养殖中牡蛎外观粗糙的难题。通过模具养殖,牡蛎将自然贴合模具的形状,从而产出大小和质量均一的光滑牡蛎。
02在模具中培育牡蛎
在接下来的几年里,Shaun Gregory全身心投入于此,不断提出设计方案、申请专利、吸引投资者,并对设计进行微调。最终,这套独特的养殖系统成功投入运营。
在养殖过程中,牡蛎苗被安置在特制的托盘中,并通过约束夹固定,随后托盘将堆叠于养殖场。传统养殖的牡蛎会在每次低潮时离开水面,大约持续四个小时。相比之下,AMS养殖系统中的牡蛎则一直在水中生长,仅在冲洗时短暂离开,整个过程只需5分钟。为了保持牡蛎不受生物附着物的影响,养殖场每隔10-12天,就会使用驳船上的设备对每个系统模块进行清洗。值得注意的是,尽管这些牡蛎生长在一个水交换率较低的系统中,但实际上它们的生长速度更快。
一般情况下,牡蛎需要一年的时间才能达到上市规格,而采用模具养殖的太平洋牡蛎只需要9个月。
此外,由于无需翻转牡蛎,不会破坏其边缘或阻碍其生长。因此,牡蛎可以将所有精力都用于产肉,这也意味着它们具有更高的肉壳比。
03大规模养殖和上市
鉴于传统牡蛎养殖场的土地成本高昂,Gregory摆脱了单一的线性设计。托盘可以堆叠使用,每个浮标下可以容纳五个托盘,以实现成本合理的大规模生产。收获后的牡蛎也无需分级处理,从而极大地减少劳动力需求。
目前,该公司的首批牡蛎已经上市,并受到非常积极的市场反响。每打的售价达到30美元,而行业平均价格为18美元。通过这种培育方式,生长出的牡蛎长75毫米,宽40毫米,厚30毫米,每壳肉重约26克。由于托盘上刻有独特的标记,每个牡蛎外壳都带有品牌标志“Qyster”。
在即将到来的12月或1月,该公司计划推出一款世界首创的易开牡蛎,无需任何锋利的刀片或熟练的员工,只需拉动一个手柄即可轻松打开牡蛎。与此同时,Gregory将继续开发类似的系统,适用于不同种类的高端双壳类贝类,比如扇贝。
来源: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